課程

學術課程

必修科目:包括中文、英文、數學、自然生活課等。

對於中文、英文及數學科,我們注重學習歷程多於結果,努力將課堂設計得好玩,又具挑戰性。我們利用活動和遊戲刺激學生的感官/思維學習,讓小朋友不斷在成功的環境中長大,並且學會提出問題、尋求真相、解決問題及自我學習等基本的求學態度。除了使用坊間合適的教材之外,我們編訂具自校特色的課程內容,把情意自然教育,滲透入各學科的教學內容。

而自然生活課通過大量體驗活動,讓學生在自然中,體驗及學習綠色生活實踐中必要的價值、技能和知識,學會與自然感通的能力,從而成為一個有能力與人、與自然、與自己連結的人。課程包含五大類別:情意自然體驗、飲食與耕種、自然美學與工藝、成長歷奇、人文與社會服務。

畢業專題及畢業露營,是六年級學生必需完成的課程。

畢業專題,是學生根據老師的學習題目,選擇一位指導老師,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學習,於學期末提交報告,並且在全校師生面前,報告及分享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成果。畢業專題的例子有時裝設計、長征麥理浩、武術、台灣單車遊、香港流浪、風帆、動畫設計、模型等。

畢業露營是六年級學生必須參與的,同學需要學習露營技巧及知識,並在為期五天的營期內,把學會的技能應用。身處遠離人烟的自然環境,長夜漫漫,最適合圍在營火旁邊,暢談人生、升學、交友等話題。

生活課程

我們相信,一個能好好規劃自己生活的孩子,其學習能力必然較強。但是如何生活是不能靠語言文字傳授,更不可能開一門課。此外,一些公民素養,亦不可能只是透過學科學習獲得的,例如民主素養、領導能力、溝通能力、演說能力、解決問題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等,這些能力不單重要,而且能引發更大的學習興趣和能力。生活課程不是一個完整的知性課程系統,而是藉著生活法庭、生活會議、生活導師制度、教師身教等方式,讓學生在生活裏學習的體驗課程。

i. 綠色生活教育

校園充滿著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玩等等的生活元素,孩子透過模倣老師的生活習慣、實際的操作、群體的氣氛,潛移默化綠色的生活價值,如感恩、惜福、惜物、護生等。孩子會在非正式、探索式、充滿誘因的環境中,逐漸成為喜愛綠色生活的人。

ii. 生活教育法庭

讓師生定期把難以私下解決的問題,提交由大人小孩(法官由教師及高年級學生擔任)共同組成的法官團,法官將聽取雙方陳詞,進行裁決,如案件成立,當值法官將因應案情判罰。

學生申訴有門,亦由不同立場身份的人物共議,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司法效果,而自校的生活公約亦容許師生提案修訂,使規則成為有意義,合情理的共識,使提案成為改善校園生活的積極行為,此為優質民主社群及公民教育應所倡行的。

iii. 生活會議

定期召開師生齊參與的生活會議,訂立、改良、修訂學校的生活公約。就學校生活上,共同面對的問題,進行討論,過去曾討論過的例子有:是否要由學校收養兔子、亂放紙飛機、單車使用原則等。透過會議的過程,加強彼此的溝通與尊重,建立討論文化,讓學生逐漸學會管理自己。

iv. 學會

每週均有學會活動供學生選擇,內容豐富,有蛇板、塔羅牌、攝影、游泳、樂器、足球、科學實驗等。

教學信念

教與學是學校隨時隨地發生的事情,包括在校園不同場景之間的互動都是學習,體現生活與學習的合一。

  • 以身作則,教師以悅學善感的特質感染學生;
  • 深信自然及人文環境的影響十分重要;
  • 教師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,幫助學生有效學習;
  • 因材施教,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;
  • 教師對學生用正向回饋。